2006年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,從9月開展至今已過2個多月了,而我也潛行於威尼斯運河水道間穿梭各展場,取經回來有2個多月了,一直想好好整理帶回來的一堆過鹹水的展覽資料和影像,不知不覺日子飛快的過,想好好用功分類研讀寫報告的豪情壯志卻不知遠揚到何方,面對著堆積如山的功課,四肢還是不聽使喚的過懶日子,這難道是年紀大的警訊嗎? 我再不上緊發條,恐將沉沒於這快速運轉的世界之中.
這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,有二個主要的大展區,超級大,用走馬看花方式各花上一天都看不完,還有散佈在威尼斯島上不同角落的獨立展館,而台灣館正是其中之一,台灣館的展場位置很好,剛好位於聖馬可廣場後方,嘆息橋旁,附近還有許多通往外島的碼頭船站,所以每日都有數萬名觀光客穿行於此要道,無形中也容易吸引不少過客入內參觀,看了下文才知原來文建會花了大筆銀兩才租下這個場地,原本我還心想,即使不能入住主展區,那至少分配到地點不錯的獨立展館,原來沒有錢是辦不了事的.這次台灣館的佈展,從展覽前到展覽後各界褒貶不一,有人說這樣的展覽設計方式主題曖昧不明,很難簡明的把台灣的形象鮮明的推廣給全世界,也有人說,明明是台灣館,怎麼最大的展間是北歐建築師規劃設計,小巧的液晶螢幕不斷播放著此展覽想傳遞的意像,但零散分佈的小螢幕和影片,又能有多少人會静下心來好好觀看呢?這樣豈不是無法完整傳遞設計者想表達的概念,也許還需要加注一些整合性的.主題性高的.標示宣傳鮮明的的展覽設計,這樣才更容易達到好的展覽成效,達到推廣好的進步的台灣形象到國際上的目的.
這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,有二個主要的大展區,超級大,用走馬看花方式各花上一天都看不完,還有散佈在威尼斯島上不同角落的獨立展館,而台灣館正是其中之一,台灣館的展場位置很好,剛好位於聖馬可廣場後方,嘆息橋旁,附近還有許多通往外島的碼頭船站,所以每日都有數萬名觀光客穿行於此要道,無形中也容易吸引不少過客入內參觀,看了下文才知原來文建會花了大筆銀兩才租下這個場地,原本我還心想,即使不能入住主展區,那至少分配到地點不錯的獨立展館,原來沒有錢是辦不了事的.這次台灣館的佈展,從展覽前到展覽後各界褒貶不一,有人說這樣的展覽設計方式主題曖昧不明,很難簡明的把台灣的形象鮮明的推廣給全世界,也有人說,明明是台灣館,怎麼最大的展間是北歐建築師規劃設計,小巧的液晶螢幕不斷播放著此展覽想傳遞的意像,但零散分佈的小螢幕和影片,又能有多少人會静下心來好好觀看呢?這樣豈不是無法完整傳遞設計者想表達的概念,也許還需要加注一些整合性的.主題性高的.標示宣傳鮮明的的展覽設計,這樣才更容易達到好的展覽成效,達到推廣好的進步的台灣形象到國際上的目的.